本周和技术的几次讨论,让我认识到一个问题:过去我们经常会过多的考虑了最坏的情况,而导致在开发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对中庸或者保守的做法,但却偏离了产品的初衷。这样是不对的。例如因为广告贴的过多,而延迟微博的展示,或是因为可能的网络不稳定,而采用更加复杂的流程来确保畅通。最坏的情况,是小概率事件,而因为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更改产品方案的正确路线,是不可取的。今后我们应该更坚持主要的、核心的需求和功能,不能过多的被负面因素所困扰,要把握好这个平衡的度。

 

就好比从上海去北京路途遥远,本来打算坐飞机去,但技术说飞机太贵,我们还是坐火车去吧,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说飞机太贵,我们去南京吧,这就偏离方向了,是不可取的。

 

产品的核心需求永远要保证满足,解决的办法有多种,不管怎么变,只能变方法,而不能变方向。性能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性能问题不能成为产品改进的阻力。

凡事都要讲究方法,工作亦如是。
最近的几大败笔:
1.什么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结果什么事都做得不咋的。
2.对于领导交代的事,没有第一时间完成。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做。
3.事情做了不少,汇报做得不多。因此虽然实际上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在领导看来,我还挺游手好闲。

得到的几点经验教训:

1.要善于分配工作。该利用团队帮助的时候,还是要合理利用。虽然有些事情交待给别人做,可能确实没有自己做的效果来得满意,但是一个人终归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因此越早把活分配出去,对自己越有利。在执行的过程中再保持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的目的和要求传达清楚,在不断的磨合下,效率只会越来越高。

2.领导交待的事要置于最高优先级。因为领导通常都是唯结果论,在什么时间完成了哪些事情是他们想要看到的,至于过程多么曲折他们并不需要了解。因此,一定要让领导感觉到你很重视他安排的工作,而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做。领导认为重要的事,一定比你认为重要的事更加重要。不要轻易试图去修正领导的优先级安排。

3.“做了什么固然重要,但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更重要。”换位思考一下,当自己给别人安排工作,别人只顾自己闷头干,做完了也不汇报,你会认为他把工作做得很好吗?产品设计的“易用性”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意“反馈”。用户执行操作后要有成功或失败的提示反馈,这样用户才能知道程序是否响应了刚刚的操作,否则就会误认为程序死掉了或出错了。同样的,领导也需要你不断的向他反馈你的工作进展和成果,以此来评判你的工作成绩。没有反馈,就无法了解你的工作状态。

4.用户体验分析的方法也适用于日常工作中,把领导、同事都当成你的用户,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就会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沟通,多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

最近做新项目的推广,自己有一些体会,领导也指出了一些不足,谨记之:

1.要抓住80%的用户,不要盲目追求高端。只有大众都能接受的,才是好的产品。产品的进入门槛要越低越好,注册能省则省,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吸引用户。用户数是一切的基础,先确保用户总量,然后才有资格来谈内容质量。前期过多的自设门槛无疑于自宫。

2.推广的思路,要首先从新用户着手,而不是网站已有的存量用户。抛开平台效应若能成功,则在平台上的推广更加不在话下。

3.文字链推广,要单刀直入,最好不要通过软文。用户的耐心有限,直达目的所花的点击越少越好。每多一次点击用户就会多流失三到五成。正面例子:好123。它的成功就在于和收藏夹相比,减少了用户进入网站所需的点击次数,并且分类清晰,一目了然。反面例子在新浪首页看新闻,每每看到一条标题很吸引人,点进去却是专题页面。还要再点一到两次才能进入首页那条标题的正文,在用户看来不免会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一是容易造成反感,二是用户没有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可能就直接关闭页面走人了。新产品写篇介绍确实是能便于用户理解,但同时也延缓了用户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要尽量减少使用。要介绍,也可以在目标页面再另外增加产品说明的链接,以降低用户跳出率。

4.性能,速度是第一位的,功能的增加不能以牺牲性能和速度为代价。重复一遍:用户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没有速度,妄谈用户体验。

5.新开窗口很重要。对于低端用户来说,浏览器的“后退”功能认知度并不高。因此大量用户的习惯是打开——关闭。如果使用进入式的跳转方式,会造成这部分用户找不回原有的页面,带来使用上的巨大不便。

6.百花齐放比造神更好。意见领袖固然好,但不要搞成个人崇拜。否则他一出问题,对网站影响极大。因此要造就一批活跃用户,平均推广权重。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繁荣的景象,另一方面,鸡蛋都在几个篮子里,风险低,也不容易受影响。

7.功能上不要露短。即便事实上不如别人,表面上也得毫不示弱。互联网产品的迁移成本非常之低,新用户在对网站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评判网站的优劣。此时不可把自身数据、功能的缺陷表露出来。要时刻显示自己的内容多,更新快,人气旺。数字,时间的标识都是最简单有效造势的方法。“今日发帖量356924”的论坛,看上去就比“今日发贴245”的要红火得多。而慢慢一屏在10分钟内更新的帖子,也是显示网站人气旺的直接证明。自夸是一种必要的推广手段,“最权威,最专业”等词语要多用,对用户有心理暗示作用。

9.推广要有节奏感,不能太急。在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推得越猛,对新用户的伤害越大。有可能几个bug就把人兴趣都浇灭了。几个流程操作不畅,或是经常性服务器宕机、报错,也会造成用户的直接流失。因此要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分级准入机制,在用户总数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禁止再进入,优先保证老用户的访问正常。

10.直接的、硬性的推广都是会衰竭的,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靠用户来拉用户。推广的内容,生命周期很有限,用户会很快失去新鲜感。要想持续的增长,还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刺激用户分享的积极性,通过用户自发的邀请行为来扩大用户群,这样的推广才更有生命力。而怎样才能形成用户的滚雪球效应呢?这就回到了用户体验的根本问题:要能够满足目标用户真实需求。用内容吸引用户,用功能打动用户,用关系留住用户。口碑建立了,用户还会远吗?

通行证,作为一个网站的基础服务,其目的有三: 1.帐号管理(注册帐号、编辑资料、找回密码) 2.身份认证,单点登录,一个账号全站通用。 3.用户数据中心,保存用户在网站各不同应用中的数据及资料。同时为各不同平台的应用提供数据调用接口。 这次做通行证系统的升级,主要也就是为了完善以上三点。另外还有一点目的就是优化注册表单——在精简表单项的同时,将操作和错误提示语修改得更为清晰明确。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不过依然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

收获:

建立了跨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机制,新增了两种注册登录方式,为获得真实的用户数据打下了一个基础。同时,也完善了找回密码的机制,为提高账户的安全性做好了准备。

心得:

对于用户来说,通行证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应用,界面上应该越简单越好,不需要用户进行过多的思考和选择即可直接开始使用。至于复杂的逻辑判断,则放在后台进行处理。

教训:

1.跨平台、跨频道的项目合作,需要更多的、及时的沟通,每一步的进展都需要知会相关人员,否则极易产生卡壳事件,影响整体进度。

2.对于基础性的服务,必须要走在前面,否则会成为新开发应用的瓶颈。这次几个项目并行,就因为通行证没有升级完成,导致其他几个项目进度都受到严重影响。(当然,这也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因。)

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1.关于字段的命名,应尽量避免出现相近的名词。例如登录名、名字、用户名等就最好不要同时使用,否则用户很容易混淆。之前我的设计是把邮箱、手机、用户名这三个可用于登录的字段统一称为“登录名”,用户在这一文本框中输入任意一个已设置过的邮箱、手机或用户名均可进行登录。而同时还有一个“名字”字段(相当于昵称),后来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人把这个“名字”和“登录名”弄混了,结果就是死活登录不上。针对这个情况,我把“登录名”的名称改为了“帐号”,并在注册时强化了提示语,这样改过以后,就没有再出现混淆的情况。

2.关于表单的设计,之前也在Twitter上说过,当相邻两个页面的表单非常相像时,光凭文字来区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样式、色彩、图标等的变化来体现其区别,否则一眼看上去很容易会误认为是同一个页面。网速快的话,甚至会以为页面没有跳转。因为文字是最不显眼的区别。当看到一个网页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整体形象,然后才会看到细节。这就好比“一起来找碴”的游戏,大家都知道要分辨姑娘手上戴的是手链还是手表是很费劲的,但如果一个是帅哥一个是美女那就很容易的区分了。


3.关于找回密码。 对于整个用户群来说,除了登录以外,“找回密码”大概是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服务了。老版的通行证仅有“回答密保问题后发送邮件”找回这一种方式,并且邮箱信息还都是没有校验过的,很多用户甚至并不填写邮箱。因此老用户常常是压根无法找回密码。

针对这一现状,我做了几点改进:一、新增邮箱和手机注册,新注册的邮箱和手机必须通过了校验才能正常登录。而校验过的邮箱和手机即可认为是真实有效的信息,由此建立了用户——账户——邮箱/手机之间的关联,这样就确保了用户能够通过真实的信息来找回密码。二、对于老用户,在登录后的页面给出提示,建议他们为了保障账户的安全,尽快去填写和绑定邮箱。三、提供了邮箱、手机、密保问题三种方式来找回密码,分别对应了三种不同注册方式的用户类型。

不过在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最初的设计是直接给出三个选项:邮箱找回、手机找回和密保问题找回,用户选择其中一种,直接输入对应的邮箱名、手机号或用户名。此时用户名注册的用户若选择邮箱找回方式,直接输入一个邮箱,则会发现无法找回,因为老的邮箱并未通过验证。而有一部分用户是确实不记得自己的用户名,只记得填过邮箱,同理也有只记得填过手机的用户,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解决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把流程修改一下,第一步不是让用户选择找回方式,而是输入账号。首先确定用户想要找回的是哪个帐号,然后根据帐号去检索其已设定的密保措施,自动进行相应的找回流程。若已绑定邮箱则自动发送密码重设邮件,若已绑定手机则自动发送手机验证码,若已设定密保问题则自动显示该问题。假如用户三种都设置了呢?那就全列出来,任其选择一种。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减少用户思考“我应该选择哪种找回方式?”的过程,另一方面后台在进行匹配的时候也更加精准,可以直接对应到账号,而不像前一版的设计,需要去对未知是否已验证的信息字段进行判断。

有待优化的几点:

1.关于邮箱绑定的流程

目前是需要先填写邮箱信息,保存后,方能进行绑定。对于用户来说,两步操作有点费解。还得想办法精简。

2.关于账户安全的提示

目前仅有用户中心首页有一句提示语,而对于某些频道页登录后直接跳转回原页面的,安全提示就看不见。还需要增加一些有效又不扰民的提示语。

3.对于安全性

这次的升级,不仅是为了提高易用性,也是为了改善安全性。但这两点总是存在矛盾的,有时候为了安全性,就必须牺牲一部分易用性。如何平衡这两点,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易用性,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