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原创文章了,惭愧惭愧。最近和同行交流,聊到对股票型社区的一些看法,顺便记录一下自己的见解:

 

  目前主流的社区大概有这么几种:兴趣类(如虎扑、百度贴吧)、本地生活类(如宽带山、19楼)、工具类(如百度知道、机锋)、资源类(如飞鸟影视、草榴)等、言论类(如天涯、猫扑)。

  兴趣类、本地生活类都属于“强关系型社区”,用户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互动频繁。
  至于股票型的社区,和资源类一样,在我看来属于典型的“弱关系型社区”,用户是基于利益驱动而聚集到一起,只对自己关注的股票话题感兴趣,在用户与用户之前产生的互动几乎只限于小散户对所谓“高手”的仰望,因为高手的言论有可能给他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而普通用户之间由于无法带来利益,所以很难建立关系。
  传统的股吧重话题轻关系,这样人流信息流都很大,但缺乏高效的信息过滤机制,水分太多。时间长了随着低质用户的增多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而微博重关系轻话题 ,信息流更加汹涌,但有转发机制帮助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有关注机制筛选人流,对于内容质量上更易于剔除水分。但由于篇幅所限难以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且不便于对同一话题跟踪追溯。微博更适合于短平快的信息传播,而不适合深度的解读和讨论。
  因此股票型的社区,个人认为产品的重心还是应该围绕“个性化”“信息筛选”去做。将股吧的优势和微博的优势想结合来进行改进。大方向还是“以话题为核心,辅之以用户关系帮主筛选及提高粘度”
  产品形态上,还是按类似股吧的形态去将每个股票的话题聚合在一起,同时提供热门概念的话题吧(例如近期热门的手游概念、自贸区概念等),让用户能够集中浏览。同时允许用户之间相互关注,对于关注对象发表的新帖,用列表数字提醒及Tips提示等方式引导用户去看。
  个性化——通过关注股票、关注概念、关注人来实现每个用户信息流的个性化。
  信息筛选——在传统的主贴顶贴机制之上,对回帖也增加顶、踩评分机制,将顶得多的回帖、关注者的回帖都突出展示(调高排序及高亮等手段),热门帖子、热门回复、热门楼主用各种排行的方式提高曝光,这些手段都是围绕“利用众包的方式帮助用户发现更好的内容”去做。因为对于股票社区来说,用户最终关注的还是话题,他关注人的最终目的还是关注此人未来对相关话题发表的言论。以上都是从单纯产品的角度分析,但社区的发展,尤其是在早期,更多的还得依赖运营的强力推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才能让这个社区有健康良性自循环发展下去的可能。

  至于说股吧和雪球两种产品的优劣,我认为没有高下之分,完全是用户群定位的不同。股吧定位于大众的低端用户,需要人气兴旺,必然需要以话题为主体;而雪球定位在高端用户,需要高质量的内容沉淀,那么从用户关系入手会更加适合。

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策略的运用是很考验功力的一件事。针对不同的用户、产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硬件环境,都要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去应对。

新手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功能往上堆,也不管这个功能有没有人用,就觉得功能越多越好。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好吗?

举个例子:Twitter在2005年成立,最开始只有一个简单的功能,就是Tweet。没有转发,没有回复,没有评论,没有收藏。一切都是随着用户的不断增长,在用户真实使用过程中不断的研究反馈,根据用户的实用习惯,才逐步推出了Reply和Favorite功能。至于转发,更是到了2009年的新版中才得以出现,而且采用的是精心设计后的Retweet——同样的内容,不管你follow的人Retweet多少遍,你都只会看到一次。这和新浪微博的转发相比有天壤之别,非常有效的降低了信息冗余,尤其在热门事件爆发的时候,可以非常好的避免你被同一条热门推刷个一百遍;同时又很好的突出了原推的作者。

那么设想一下:这个功能如果在Twitter刚上线的时候就推出,会怎么样?结论是:时机不对,采用这样的产品策略将无法充分体现其优势。

上面提到过,Retweet的两大优点是一突出原作者,二降低信息冗余。假如在Twitter上线初期就推出,那时的用户群体并不够大,活跃度也比较有限,当时的产品策略应该是百花齐放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而一旦采用Retweet,第一发声的人少了,转推的人会多(毕竟所有社区的通病都是20%的人创造80%的内容,其余大多数是潜水党);第二Retweet不创造新的信息,使得整个社区的内容产量少了,活跃度就显得并不高。因此,Retweet在Twitter初期推出就不是一个合适的产品策略。

(好吧,哥做财迷的时候就饭了这样的错误这种事我会随便乱说吗……)

对于社区类的产品来说,通常都会分为萌芽、井喷、平稳、没落这几个时期。那么在不同的时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去采取相应的产品策略,才能推动社区更好的发展。

萌芽期——这个阶段社区的目标是积累核心用户,沉淀高质量的内容,创造优秀的社区氛围。那么此时的产品策略就应该围绕这些方面去展开,例如邀请制确保种子用户的质量,编辑介入帮助塑造内容并选择精华置顶,针对目标群体展开主题鲜明的讨论,让种子用户多发言并能够产生观点的碰撞等等。

井喷期——这个阶段社区的目标是求增长。那么此时的产品策略就应该围绕如何吸引新用户、增加发帖回帖量等方面去展开,例如附件回复可见(我知道这点很遭人唾弃但却是有效)、首页精华内容聚合、帖子分享引流、回帖可顶并高亮顶得多的回帖、增加第三方登录方式降低注册门槛等等。

平稳期——这个阶段社区的目标是保持稳定,不出乱子。那么此时的产品策略就要围绕净化社区内容、保住核心用户不流失等方面去展开,例如防灌水机制、广告关键字屏蔽机制、注册防机器人机制、人工删除恶意发帖机制、防挖坟机制、小黑屋机制等等。

没落期——这个阶段社区的目标就是挽回颓势求再发展或转型。那么此时的产品策略就应该围绕积极拥抱第三方、寻找新的增长点去站看,例如接入大的开放平台、内容共建、开辟新的频道等等。